人民网福州9月16日电(黄丹妮 蒋巍念)入秋渐寒,优美宁静的西山学校科技楼会议室里却暖意阵阵。十余名来自福建边远山村的学生穿着干净整洁的红校服,满脸笑容的坐在前排的座位上,他们是西山学校资助的优秀特困生,从保险医疗到食宿学费,学校承诺全额辅助,而这群孩子中,最小的10岁,最大的不过19岁。
如今,这支受助生队伍里又增添了八名孩子,他们是2014年“爱心羽翼”助学活动小组的成员们历经两个多月的跋涉,辗转数十座村庄,从600多个家庭里挑选出的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的特困生。在西山学校第二届“爱心羽翼”助学行动媒体见面会上,没有对过往苦痛煽情的感慨哭诉,也没有对未来雄伟壮志的一表决心,孩子们笑容灿烂地诉说着自己在新校园的生活,校长、老师们静静的聆听着,回以温暖的微笑。
不知月饼为何物 贫困生的生活状态牵动张文彬的心
谈及“爱心羽翼”助学计划,助学小组成员感慨万分。“在寻找贫困生时走过的山路,趟过的河流是你们无法想象的。有的地方根本称不上是路,车子开不进去,道路的边上就是陡峭的悬崖,而住在山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却要走着这样的路,不愿千里求学。我们刚过完中秋节,却发现有一些孩子连月饼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看一眼、尝一口了。”
这样辛酸的场景,这份来自大山深处对知识的渴望,深深打动了西山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张文彬的心,在从事办学工作20余年的时光中,他始终坚持着一份善心,做着一份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
“西山学校我们创办了20年,在这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张文彬表示,正是因为社会的力量,让学校走到了今天。因此,当学校发展壮大了,也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回报社会。由于目前学校在教书育人上已轻车熟路,于是便想到将社会上家庭困难的学生召集到学校,以每年5个、10个、20个名额的方式逐年扩大,帮助更多的贫困生实现就学梦想。
既然选择贫困生帮扶 我们就该负责到底
一个多小时的见面会里,张文彬微微颔首,凝神听学生代表们的发言。当他听到学生代表反映刚刚过来时有点不适应时,张校长侧了侧身子,关切地注视着;当他了解到学生在老师的关怀下开朗许多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这条帮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出于对学生安全情况和经济条件的考虑,学校帮扶的学生数量有限,每每在众多优秀贫困生中选择帮扶对象时,张校长心中纠结万分。“我们的团队到访每一个贫困家庭时,都会对对方的家庭环境进行拍摄和记录。我看到有些是父母亲伤亡的孤儿,还有的食不饱腹、一家4口挤一张床上睡觉,小小年纪就要下地干农活,看得我十分心疼。”
选择资助对象是一场纠结的博弈,如何照看好这群孩子,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快乐成长,也是困扰张校长的一大问题。
“对于我们这样的民办院校,学生贫富差距还是很大的。”张校长坦言,学校的多数学生家庭条件很好,贫困生的比例较小。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校长对家贫志坚的孩子们多了一份关注,“学校对这群孩子的帮扶一定要形成系统,领导层要定期组织学生、老师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既然选择了帮扶,就一定要负责到底!”
帮扶是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助力
20年的风雨历程中,张文彬校长陆陆续续资助过多名贫困学子。然而,回顾这段助学历程,张校长似乎并不满意。“以前的捐助方式是看到一个学生很困难,一年捐助他三、五千,或者每个月资助几百元生活费。但是久而久之,我们感觉效果并不明显,感觉钱花到哪里都不知道,有种不确定之感。”
正是秉承着对所捐助贫困生负责的态度,张文彬深刻认识到,对贫困生的资助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13年开始,他将社会上分散的贫困学子陆续接收到西山学校,免费培育至高中毕业。对于一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们,还将继续捐助其完成学业。“我们初步是把这些学生捐助到高中毕业,接下来是否继续帮扶要看学生的发展情况。如果不思进取,我们会感到心寒,如果十分上进,我们也会一助到底。”
然而,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张文彬也常常感到个体力量的渺小。在对一批批贫困生的帮扶中,张文彬愈发感到这个群体的脆弱与无助。“如果你真正走进这些家庭,你会发现,他们生活的窘迫状态是你无法想象的。有些生活在荒凉的山崖边上,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有的长这么大却不知道月饼是什么滋味。我就在想,如果这些孩子得到社会的资助、顺利上学,一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