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第六节 慈善为怀、爱心至上,八年育孤终成才
汶川发生大地震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张文彬以西山教育集团董事长的名义,携西山学校总校、江西西山国际学校,向中共福州市委统战部、福州市教育局,福清市教育局呈送了一份关于西山学校助养汶川灾区学生的报告:
“汶川灾情震惊世界,牵动华夏儿女心扉。作为福清市政协常委的西山教育集团董事长,西山学校总校长张文彬先生在第一时间里号召福清西山学校和江西西山国际学校1万五千余名的教职员工和师生募集善款45万元分别委托福建和江西红十字会转汶川灾区。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鉴于汶川灾情惨重,受灾家庭众多。在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响应帮助对口灾区,减轻受灾同胞孤寡子女的今后生活学习之忧,西山教育集团决定分别在福清和江西建立各一个“西山汶川希望班”,助养汶川理县灾区品德兼优,身体健康,生活可以自理的10岁以上学生20―30名来西山学校就读至高中毕业。在校期间的吃住,普通医疗等生活学习费用由西山教育集团负责提供。对于品德兼优的学生负责其至大学毕业。以尽西山学校微薄之力……”
张文彬以一颗慈善之心、博爱之怀,时时的心系灾区,牵挂着那些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孩子们。他这种慈爱之胸怀,不仅仅是现在才有,这是他打自少年走进少林寺之后,就有了如此的慈善和博爱。创建西山学校后,更是把这种慈善和博爱的精神发扬光大。西山建校十几年来,张文彬先后收留和扶养过多位因家境贫苦、无以为学的孩子们,从儿童年代牵着孩子们的小手走进西山,直到他(她)们在西山学业有成,以荣中“状元”的光彩,走出西山、走进他(她)们梦以求的大学学府深造。2008年参加高考即将走进大学校园的西山学子林小红,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
在泉州德化县深处的水口镇潭镜村,自古以来就是个穷乡僻壤。村角一隅,有一小座由陈旧泥墙和破损木板搭建起来的、风雨飘摇的漏屋。屋内苦居着一老一少祖孙二人。当奶奶的不仅年事已高、而且还因承受不了祖祖辈辈的贫苦和磨难,已多年疯颠。孙女林小红,是伴随着苦难来到这世界上的。她出生才几个月,父亲就溺水身亡,成了个没有父亲的小女婴。两周岁时,无法承受贫穷和孤独的母亲又扔下她改嫁他乡。且从此多年不露脸,似乎“一去而不复返”了。一个正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孩子,由此成了村里一个特殊的“五保户”,等靠政府给的每月50元救济金维持着这个苦命的小女孩。真真是风雨飘摇的漏屋里一个小生命……
这个取名林小红的小女孩,就像深山岩石缝隙中一棵顽强的小草,任免风吹雨打日头晒,竟然也以不死的生命抽枝发芽,存活于风雨之中。她,在艰难中成长着、煎熬着,漫漫长夜难见天明。坚持到五年级那年,奶奶病情加重,家境日差,实在难以为继,长期缺乏营养、且背负着沉重家庭负担的林小红在破旧衣衫下一副骨瘦如柴的身躯,腊黄的脸庞上透射出百般的无奈。只是双眉下的一对虽然忧郁、然而明亮的大眼睛在告诉人们:她虽然悲苦、却是聪慧伶俐。只是她的聪慧伶俐被没有任何生机的岁月所吞食了,她在今天的时候,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她在“明天”的时侯,又不知道末来会是怎样。尽管她有无数的明天,却是无法知道自已的末来。
她有末来吗?
正当她一派迷茫的时候,素以慈善为已任的西山文武学校的校长张文彬,正在进一步扩大自已的慈善范围,计划把虽然不是孤儿、但由于家境太差而无力上学、或已经失学的少年儿童收拢到西山校园,无偿供他(她)们上学、无偿供他(她)们吃住,甚至还按月提供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在《海峡都市报》记者的推举下,幸运之神降临林小红头上……
林小红离开山里的那一天,整个天空和大地都透明透亮,几只喜鹊在枝头声声高唱。当西山的师长来家的时候,林小红依依不舍的是她那风烛残年的老祖母,依依不舍的是她那风雨飘摇的家。然而,她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外面的世界去找回自已的明天、找回自已的末来。一遍又一遍,她在摇摇欲坠的的破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在用几块木板搁置于两条木凳上的床上坐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坐,那双“刺得人心痛”的大眼睛里流泄出无尽的忧伤……
然而,林小红终于走出了已经不能再为她遮风挡雨的家,挥泪告别了病中的老祖母——她“唯一”的亲人。她走出了山村深处,也走出了贫穷和苦难。山里的道路十八弯,终于弯出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天地。她走进了光灿灿的西山校园,走进了她无尽的希望。
在西山学校小学部,当年的老校长吴培藩受张文彬总校长的委托,以满脸的亲切、一腔的温情,迎接着这位在张文彬校长慈善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进入西山的孩子。
林小红走进教室所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全班同学为她举行的欢迎会。由此,几乎没有过笑容的林小红,在欢迎她的班级里绽放出她一脸的微笑;几乎不知幸福为何物的林小红,在全班几十位同学和老师的热情中,一种从末有过的幸福感一时间溢满全身,她那笑得很灿烂的脸庞上悬挂着两行亮晶晶的泪痕,那是高兴的泪痕、幸福的泪痕。过去她只知道,所有流的眼泪都是苦涩的、悲伤的。直到现在,这位小姑娘才知道,高兴了也会流眼泪。高兴时流的眼泪,那感觉有多么的好呀……由那泥墙木板贴就的风雨之家、转换成在千亩土地之上落成的花园式校园之“家”;由贫苦祖孙两人的小家庭、融入到万名同学全新的生活的大家庭,林小红在快乐的西山学校、这个既是校园又是家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从此,如花的西山校园里多了一个身影,这个欢快愉悦的身影每每掠过校园处处,总要定格出一道道风景。无忧无虑的林小红在西山校园里健康茁壮地成长,尤其是在校长、老师、教练和同学们的呵护下,林小红凭着自身高度的自觉和勤奋,不仅全力攻读主课,而且还在课余饭后勤跑图书馆,以增加阅读量。由此,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仅仅才一个学期,她的学习成绩就跃居全班前五名。在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也得以迅速提高,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乐于助人、热心集体。张文彬校长知道后十分高兴,专事到小学部嘱咐校长、老师和教练们对于林小红,在学习上要好好培养、在生活上要多多关爱,在学习费用和吃穿住费用全免的情况下,再按月提供零花钱……
雨露滋润禾苗壮,岁月在林小红的成长中飞逝,至2008年,在西山完成了小学学业、初中学业,在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年,林小红已进入了高三年级,在喜迎奥运中又将迎来08年高考。在西山校园从小妹妹成长为大姐姐的林小红,愈发勤奋地看书学习。在西山长达八年的学习生活中,她在完成课堂学业的基础上,涉猎了难以计数的课外书籍。在诸多的课外书籍中,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成了她反复阅读的课外书之一,每每读之,总是心潮澎湃,且把一些好词好句分类记在笔记本上。她多次激情地说:“书中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无疑是个有仁义的大英雄。”对英雄,她是何其崇拜!她内心里清清楚楚,自已此生,倘若不是幸遇张文彬这样的“仁义”之人,她林小红的今天会是怎样一个状况?人应仁义,心须慈善。
已是瓜子脸、高鼻梁、亭亭玉立一个大姑娘的林小红,在齐眉的刘海下藏着的那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一笑起来,成了两弯新月,真是美丽呀。看今日小红,竟然让人想象不出、更找不到走进西山之前那面黄肌瘦、满脸写着“忧郁”两字的山村女孩的影子。 与可爱的外表相比,小红的内心,更透露着几分独立和坚毅。她虽然不常提起自已那悲苦的童年、少年,但她永远不会忘却过去、永远怀念已经在黄土之下的老奶奶。打自她走进西山校园后,就一直把西山校园当成家、当作自已的再生之地。她在西山读了8年书,只是在她奶奶远赴黄泉的那年回过一次那生她、但无力养她的小山村……
阳光六月,林小红参加了2008年的高考,考上本科分数线的她荣幸地被福建理工科类知名学府福州大学录取,所学专业为“网络系统管理”。林小红昂首走进了现代网络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前途无量的她,还有志在今后的学业、事业之余,做一名爱心记者,把更多像自已一样需要帮助的人找出来、报道出去,让他(她)们同样得到社会上热心人的资助,让更多的阳光雨露去滋润那许多不该过早枯萎的“小草”。林小红有志气把张总校长和西山学校的爱心,以自已特殊的方式传承下去、且还要力争发场光大!
她要永远感恩张文彬总校长、永远感恩西山学校的师长们,她上大学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在学成之后报效国家、报答张总校长扶孤助贫的大恩大德、为培育自已成长成才的西山母校增添一份光荣!常言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得是何其之好!因为她知道,没有张总校长的慈善慈爱之举、没有西山师长不倦的培育小红,就断断没有她林小红的今天、更不会有林小红的明天。她不但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更要为光明在即的明天奋斗。
更新时间:2015-11-06 18:33:53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