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第三节 风雪送生归
2008年中国农历大年的腊月,在中国南方的十几个省市正遭遇一场大概半个世纪才遭遇一次的极端冰雪冻灾。在这次的冰雪大灾之中,全国各地受灾百姓以千方百计,为救助受困群众,军队出动官兵61万人次,民兵预备役184.5万人次,动用军车236台,空军派出多架大型运输机运送物资,搬运物资590吨,光运到贵阳等一带的蜡烛就多达100吨……军队清理积雪结冰道路1190公里。在湖南郴州停电的12天里,这个城市的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主任竟然接生222个“冰雪宝宝”。唐山的宋志承带着12位乡亲竟然自费驱车在郴州协助竖起7座高压线塔架,7根电线杆,十几天里转战20座山头……
几乎整个中国都在说:大雪可以冰封天地,却不能阻挡爱的春天。
同样在寒冷之中的西山学校,万名学子要在冰天雪地里各自回到散落在中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千家万户中,护送工作成了百事之首,重中之重,是一项何等艰难辛劳的苦差事。
西山送学生回家的教师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各人有各人的故事,就说说张百玉吧,他可是一位东北汉子……
在祖国的大东北吉林省的通化,有座历史悠久的通化师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从这个学院毕业出来的张百玉,实在没有耐心天天日子平淡如水,年年生活千篇一律的,在某一所学校里按部就班,那时,正好得知南方的民办学校遍地开花,而且大多待遇高,教书育人的环境也好,特别引人向往的是座落于福建福清的西山学校,于是年轻气盛,且又勇于闯荡的张百玉,想到历史上有80万山东人闯关东,今天的张百为什么不长长这种精神,闯闯东南呢?大幸的是,志同道合的妻子很是支持张百玉这种想法。于是,双双别离了吉林老家那旮旯父老乡亲。似乎是无限延伸的铁轨把张百玉夫妇人吉林送到道都,在北京城,张百玉拔通了福建西山学校的电话,这个学校同意他前来试讲应聘。
走进福建,走进了张百玉夫妇完全陌生的南国大地,这回是实打实的闯了东南。
走进西山,正巧是个晚上,四处灯火,闪闪八方的西山校园,看上去就是一座气势恢宏,宽广无边的不夜城,张百玉夫妇在北方老家哪见过还有这般阵势的学校?一时间,感叹号、惊叹号在眼前晃来晃去。
第二天,当年的小学部校长吴培藩老先生盛情的接待了张百玉夫妇,登上讲台试讲后,一举成功。从此,张百玉夫妇就在西山认真教书,受生如子,连年得奖。
由于他突出的教书业绩,非凡的爱生情怀,不久就被推举为校招生办的招生大员。先是邻省浙江,几年后又转了一个方向,征战大西南的贵州。
经济相对比较落的贵州老百姓,一听说是福建那边来的招生老师,总是高看一等,总也觉得大凡福建、广东、浙江一带的大南方,之所以能够大发展、大发达,那都是优质教育领的头。学校都是好学校,老师都好老师,娃儿要是能送到福建去念书,日后考大学、中状元,那都是马到成功,水到渠成的事。有了这般盼头,家长们大多愿意把孩子交给张百玉。两年时间下来,张百玉独自一人把一百多个孩子,从贵州带到福建,又走进西山。
这一大批学生是你张百玉招的,寒暑假了,学生要回家了,你就得送,而且还是精心、尽心送,逐个逐个的把孩子送回家。
2008年寒假,五十年一遇的冰雪大灾的遭遇,给张百玉和回贵州过大年的孩子们一次严酷的考验。
除留在西山学校和到亲戚友人家过年的贵州学生之外,这回让张百玉护送的贵州学生仍然高达80多个。这80多个学生,就是贵州80多个家庭,80多个家长的宝贝,要把这80多个宝贝千里迢迢的送回到80多个“接宝人”手中,那是何等的光荣和艰巨!
80多个学子上车了,迎着扑面而来的风雪。
越是北上,风雪越是凌厉和浓烈。突然,火车轮子不转了,列车停了。时时都把心搁在嗓子眼的张百玉列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滞停,心中暗自叫苦,他把忧虑深深埋藏在心底,满脸欢笑地面对孩子们说:不要紧,临时停车,常有的事,这样,我们趁着停车,不吵人,大家轮流讲故事,第一故事让张老师讲……
列车极不正常的停停走走,让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的流逝着,随着满天地的飞雪满世界的寒风。冷,开始步步紧逼,逼天逼地还逼着走走停停的长长列车。
贵州那块土地上。80多个孩子的家长着急呀,因为他们的孩子还不知搁在那节车厢,而装着他们孩子的那节车厢又不知搁在那块土地上?于是,八多个家长几乎轮番打电话给带队老师张百玉。张百玉那个忙呀,两块手机电池说没有就没有了,张百玉的嗓子开始是粗了,到后来干脆就沙哑了。
家长问:“张老师,孩子到哪儿啦?”
家长问:“这里的雪把高压线路架给压塌了,电没了,灯暗了,张老师,你和孩子呆的那地方还有电吗?还光亮吗?
家长问:“张教师,雪太大了,总也不停,路被冻住了,你也被冻住了,要不然怎么开不动呢?您和孩子们乘的车还开得动吗?”
家长问:“这般冰天雪地的,孩子会受冻吗?吃的呢?买得到吗?”
“张老师,有您在孩子身边,我们放心,您疼爱孩子的事都够得上写书了。”
“张老师……”
……
呼叫声,声声急切!又声声信任,与孩子们同甘苦的张百玉,真是一刻都不敢懈怠,白天与孩子们形影不离,晚上不离形影 ,他在电话里给家长们说:“在这特别的日子里,孩子们既不在家中,又不在学校,那么此时的张百玉,既是学生们的老师,又是孩子们的家长。在这冰天雪地里,只要有他张百玉一点暖和,就必定冷不着孩子;只要有他一点吃的,就保准饿不着孩子。孩子们是家长们的命,也是他张百玉的命啊……”
停停走走的列车又开了。此时,孩子们带的食物渐渐告罄了。惴惴不安的张百玉,几乎分分秒秒的把目光透过车厢里密集的身影,朝着车窗外看去,想在窗外掠掠而过的田野、河川、山峦、树影中看出面包,看出八宝粥来,看出矿泉水来……
又停车了,而且还是一个站台,眼光锐利的张百玉真在站台深处看到了一个卖杂货的摊子。此时的张百玉双眼都放着光。于是就泥鳅一样地在人缝里钻来钻去的钻出了车厢。下车后,百米冲刺一般的冲到那杂货铺前,掏出一叠钱,把方面、八宝粥、绿豆糕、饼干……一装就是几大塑料袋,左手、右手的提。他恨不能有根扁担,要是有,就挑一担给车厢里的孩子们。
站台上的铃声响了,车就要开了。张百玉这回是如牛负重的百米冲刺,但毕竟左手右手都沉重重的,只好踉踉跄跄的冲,列车居然动了,这下慌了神了,但站台上要上车的乘客太多了,人人都在挤,拼着命挤,张百玉看着这阵势,心里暗暗叫苦,心中一急,双腿就发软。但他知道不能软,这一软,挤不上车,要说有多惨就有多惨。他一狠劲,精神头又“蹭”的一下上去了。张百玉拼着命在人堆里挤,朝人缝里钻。终于挤到车厢旁了,又一狠劲,提起左脚,左脚刚踏上车厢踏板,把整个身子往前一倾,这一下,整个人还连带着左手右手的两大摊东西,一时间,就如同一座小小山似的,倒在了车厢过道的人堆里。又是那人堆,把他重新挤站了起来。但右手有一袋食品在一揉一挤中散了袋,把张百玉心疼得恨不得用嘴把那一堆食品都衔起来。但无可奈何,只好往下瞅一眼,再瞅一眼,等瞅第三眼时,早被推揉着的人潮挤一边去了。张百玉提了提精神,又朝前挤进人堆,但车厢里的人实在太多了,挤进去的,涌出来的,一前一后的形成了两股急流,在急流中间的张百玉活脱脱成了一个小小的“磨心”,任着那一前一后的人流“磨”着,“磨”着……硬是这样“磨”着,“磨”进了装有他宝贝学生的车厢。孩子们一看他们盼着的张老师回来了,叫着喊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叠着过来,张百玉把左右手的食品往孩子堆里一放,整个人精疲力尽地瘫坐在座位上。
吃尽了千里冰雪冻灾之苦,张百玉终于把80多个心肝宝贝一般的学生安全的送到贵州首府贵阳。从此,张百玉把踏上了逐批逐个送孩子们回到各自家中的长征。左送右送,前送后送。当他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到最后一家家长手中的时候。张百玉已是累坏了,冻坏了,也饿坏了。他面对最后一位家长时,脚步既是蹒跚的,又是踉跄的,甚至在面部表情上,还前所未有的显露着一种特别的呆滞,几近是麻木地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我,我,我把孩子送,送回来了……”就这句话,所有在场的人都听明白了,但张百玉往下说的不但别人听不明白,就连他自已也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他太累了……
事后,连张百玉本人也闹不清楚自己一个在平日的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文科老师,在那特殊的日子里,怎的连一句囫囵话都说不出来。
把上百个孩子都一一送到他们各自的家中之后,张百玉稍作休整后,又迂迴在贵州各市、县、乡、镇、村,继承和发扬西山学校假期家访,向家长们征求优质办学的意见。一家一户,一言一语,一杯清茶,一支烟,字字句句总关情。家长们都说:我们从你张老师的身上看到了西山学校的美好形象,看到了西山学校敬业、重教、爱生的内在素质。我们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踏实、放心、高兴!
更新时间:2015-11-06 18:30:15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