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第四节 在西山勤于教书育人,用你就不拘一格
在高中部,还有个年轻的副校长……
张文彬想起曾在2005年6月7日晚八时许,西山学校塑胶操场正对面老高中部(后为初中部)三楼足可容纳四百余人的多媒体教室里,通明的灯火下照亮了每一位与会者。整个高中部两百余位教师中除六十多名武术体育教练没有到场外,一百多位来自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以及信息技术等十几门学科的老师无一缺席,出席西山学校首次学部领导人竞争上岗会议。
老师们一个个正襟危坐,就连平日闲不住话的女老师也都少有言语。原因有两条,一是会议本身的严肃性;二是总校长张文彬先生亲自到场。没有哪一位教师不认为张总校长是西山学校的灵魂,他的身影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成功和胜利。他的身影即便不出现,他那无所不在的灵魂也在指挥着这万人学校的舰船航行千里……,今天张总校长亲临会场,足以证明竞争上岗学部领导人必将是载入西山学校史册的大事,在如此严肃的历史性大事面前,一百多位老师都在各自的胸中激荡着一百多股激情之水,还有谁去闲谈呢?
尤是直接参与竞争的西山学校总校督导室主任李家训,高二年段长涂良凯,高中部政教处主任何相运,副主任黄新民,音乐高考班教师朱兆飞……等十几位高中部常露头角的拔尖人才,更是“严阵以待”。有的是成竹在胸,脸无惧色;有的则是踌躇满怀,志在必得;再有的则是小有紧张,临近上阵了,还在暗暗地“磨刀”。
主持人宣布竞争程序和注意事项后,十几位竞争者就当面锣,正面鼓地敲打了起来。各自的资历简介,各自的施政纲领,各自的口才演说……真正的唇枪舌剑,针尖麦芒,“战火”之烈,水准之高,在场的上有张总校长,下有普通老师,无不出乎意料。
竞争上岗本身就是一次教师理论修养、管理水平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的大检阅啊!
一系列议程之后,无记名投票使每一位竞争者的内心紧张如鼓。
投票结果是,二十七岁的音乐高考班教师朱兆飞胜出。
全体与会教师笑了,高中部校长朱忠良笑了,总校长张文彬笑了……
会后,张总校长找了朱兆飞,进行个别谈话。
张总校长明确地说:“在这次竞争上岗中,你是优胜者,就请你出任高中部副校长。”
朱兆飞紧张地摇了摇头,诚恳地说:“真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我太年轻了,哪能当校长?”
张总校长并没有觉得朱兆飞那句话说错,笑着说:“教师们投票说你行,我也觉得你行,那就是行,说你行,你就行,行就是行。”
朱兆飞听得出这是政府官场上的一句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聪慧的张总校长,把第一句其中的两个字改了一改,其含义就一百八十度转了个弯,从非常的不好,到非常的好了。朱兆飞听了,心中很是感激地对着张总校长笑了笑,又说道:“学校这么大,高中部又是十分重要的学部,我一个年轻人,没有工作经验,更没有领导经验,怕真的是不行。”
张总校长回话道:“年轻有什么不好,我小不更事的时候就进了少林寺,从一个小小的和尚,到后来的世界冠军。就是现在当了总校长,充其量也才三十多岁,不算年轻吗?堂堂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智商又高,只要用功,用心去学习、去磨练,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事。也没有什么做不好的事!大胆的去学,去做吧。”
张总校长这一番高水准的话,还真让朱兆飞说不出更多谢绝的话来,憋了好几钞钟,只好说:“能不能不急着任命,让我试一个月两个月,行就任命,不行就不任命,总校长,你看这样好吗?”
原本就干脆的张文彬找回了自己的干脆,果断地说:“不必考察,立即任命,你上任去吧!”
朱兆飞一时语塞,直到张总校长起身离去,朱兆飞还坐在那里,愣愣地小半天回不过神来……
四年前刚从大学音乐系青年教师的岗位上下来走进西山学校的朱兆飞,早在一年前就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拟定让自己再次到音乐学府去深造。历经考试面试后,不久前还真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入学”通知书。正想辞别西山学校之际,竟遇上了竞选高中部领导一事,原本只想凑凑热闹,充充数,也把这个竞选活动当作一次经历,却万万没想到,高中部的老师们偏偏就选中了自己。这下可好,张总校长亲自找自己谈话,而且话里话外又是那么地恳切和信任,原本想向总校长声明自己已被中央音院录取了,自己要去北京深造的话,竟一时间怎么也说不出口。面对自己一向敬重的张总校长,好像自己的舌头都短去了半截,连话都说囫囵了。最后张总校长不容置辩地要立即任命自己为高中部副校长,自己又没再谢绝,木已成舟了哇。一边是中央音院的深造,一边是西山学校高中部的副校长,熟轻熟重?权衡再三,朱兆飞决定放弃中央音院的深造机会,去上任西山学校高中部的副校长。这倒不是因为这副校长职务是个官而不舍,原本就没有任何官瘾的朱兆飞之所以选下这份差事,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比率是因为张总校长的信任和器重。朱兆飞深深知道,人的一生,深造的机会很多很多,而想遇上伯乐,就不是常常有的事,那只能是概率很低的机遇。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是历经千百年验证了的。他打自进入西山学校以来,让他始终如一感动和敬佩的就是这位张总校长,能多点时间在自己感动和敬佩的领路人身边工作,也是一种福分,更是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亮点。抓住了这个亮点,也许会让自己的一生都辉煌起来。
张文彬对一个普通年轻教师的高度信任,“迫使”朱兆飞把几乎迈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脚步从那个音乐殿堂里退了回来,在精神上、思想上来一个大转身。大踏步地又一次走进了西山学校,走上了西山学校高中部副校长的岗位……
出生于安徽凤台县的朱兆飞,小时候听得最多的是琅琅上口的凤阳花鼓。长辈说:淮南鱼米乡,民谣里就有这样的顺口溜: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但是:当淮河没有治理好的时候,凤阳这地方十年倒有九年荒,长江一发大水,淮河两岸就水浪滔天。万千民众便到处逃荒要饭,动听的凤阳花鼓就用在了讨饭上:大富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再有一个让朱兆飞百听不厌的是,出自自己家乡的无所不能的刘安那许多有趣的故事。传说《淮南子》的作者刘安在西汉时期图谋推翻汉武帝,事败之后,汉武帝派遣了许多官兵四处追杀他。而他在生死关头,吞下由道士、术士炼就的仙丹,一吃就飘飘然地升了天,而炼丹炉里剩下的仙丹残渣却被家中豢养的鸡和狗吃了。于是,鸡和狗也随后升了天,“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便千年百载地脍炙人口。在聆听自己家乡民谣和故事的岁月中,朱兆飞长大了。直到大学毕业后走向社会,手不释卷的朱兆飞在博览群书时,还发现十二岁就当了宰相的甘罗,就出自淮南。一代枭雄曹操和神医华佗也诞生于凤台近邻的毫州,视野一放宽,还知晓大青天包拯做官虽在河南开封府,人却是安徽人氏。且不说近代的李鸿章、段祺瑞、陈独秀、姚依林……就是现任的主要国家领导人,就有三位祖籍安徽。于是,他为自己家乡的多灾多难但又地灵人杰的历史和现状,在忧思中振奋,从而立志勤学善思,发奋图强,否则,日后势必愧对淮河两岸的父老。
2004年朱兆飞走进西山后,他不仅耳闻总校长张文彬可歌可泣的创业道路,也目睹了张总校长不谋私利,一心办学的大丈夫气概。他很难想象,一个万人学校的创始人,不把百万千万的金钱收于囊中,而是不剩分文地全部投入学校的再发展之中。不但把学校发展在省内,还扩张到省外,他亲眼所见“人杰”就是这样造就和形成的。
记得自己刚走进西山的那个夜晚,他亲眼所见张总校长在外出办事后,在回校途中,顺道察看了高中部的工地,之后又乘车返回总校。途中,见有两位徒步往学校方向而去的家长,这时,车辆已远离那两位徒步的家长。此时,张总校长当即让驾驶员停车,再返回原路,驶向那两位徒步的家长,再恭请两位家长坐上自己的车,直至送到学校宾馆下榻。
就这么小小的一幕,却让朱兆飞久久不能忘怀,就因为这小小的一幕,他觉得自己走进西山的路子走对了,走进西山跟这样的“老板”跟对了。
他开始在教学上用功了。
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优秀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淘气的学生则各有各的淘气,甚至淘气得千姿百态。一次,朱兆飞到高二一班监考,有一位在武术上有特长,但在文化课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在考试中,老想占人家的便宜,想方设法地作弊。朱兆飞走过去制止一次,他就伸出手来与朱兆飞握手一次。握过手后,一看朱兆飞走向别处,作弊的伎俩又再次重演。几次反复之后,朱兆飞再一次走近他,俯下身子低声对这位学生说:“兄弟,支持一下如何?要不然,我这么一个老师,制止不了一个学生作弊,这场考试一结束,我就得下岗喝西北风去了。”那学生一听到“兄弟”两字,兄弟间的情感义气一时间全有了,就这句话后,这学生就决不再作弊了。
另一来自广东潮州的学生,因为家父是个大老板,这学生也就无所谓读书。上课时睡觉、做小动作,表现最好时就看课外书。下课了,就在同学中动这个,惹那个,把人家惹急了,就趁势打架。面对这样的学生,朱兆飞发誓要教好他。一次、两次……多次的谈心之后,这个学生从根本不听到听进去一点,架是不打了,但课照常不上。又一个夜晚,朱兆飞约他到校园一个僻静处,与这位学生展开了这么一个对话。
朱兆飞说:“你现在已是高二的学生了,再不把书读好,一、两年后,你怎么考大学?”
那学生回答得很简单:“无所谓!”
“是,你考不考大学无所谓,家里不缺你的吃穿用,但当你二十岁、二十五岁,甚至三十岁的时候,你是一定要讨老婆,生孩子的,对吗?”
那学生一时无言以对。
朱兆飞接着追问他:“当你是一个丈夫,甚至是一个父亲的时候,因为你今天不学而导致那时候无术的时候,你有什么资格面对你那个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你用什么知识和智慧教育你的孩子,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又会怎样?”
那学生真的被朱兆飞的话击中了要害处,无言以对中涨红着脸,本能地低下了头。
此时的朱兆飞长叹了一声,很有些动情地说道:“每当想起这些,我都为你着急,为你忧虑。同学,后顾要知忧呀。我还想,在几十年之后,你父母年迈了,把公司交给你了,你又如何去继承父业?到那时,你会为今天的不读书而羞愧不已,后悔不迭。”
这个时候,那同学似乎因为触及了内心而难过得眼圈发了红。
朱兆飞见状,乘胜追击道:“赶快痛改你不读书的前非,好好读书,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为将来继承父业,为将来当好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而发奋!”
……
突然间,已经泪流满面的学生腾地一下站起来,紧紧拉住朱老师的手,摇了摇,转身跑着步隐没在淡淡的夜色中……
从此,这学生判若两人的一头钻进课本之中去。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筹备好未来一个公司老板的角色,筹备好未来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角色。
心灵的碰撞,又立起了一个好学生!
朱兆飞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行为不端,是因为他“无事”,往往无事了就要生非,一旦“有事”了,也就不再生非了。有个别学生,从小学、初中起就不认真学习,导致读高中了,仍然一上课就“坐晕车”。他听不懂黑板前的老师在说什么,这不就像晕晕乎乎坐在车上一样?他们上课听不懂,下课了不会做作业,于是就没有任何事了。没事的青年不捣鼓出一点名堂来,他怎么过日子?因此,无事就容易生非。但是往往这些学生身上有特长、有潜能,只要你当教师的能发现出来,并正确地予以引导和发挥。这些学生必定会走上光明之路的,比方音乐、体育、美术或是其它方方面面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不都是学生潜在的智商和能力吗?
有了思路的朱兆飞,在后进生中逐个地摸底、谈心、排队、帮教,一个崭新的生动活泼的教与学局面就这样逐渐地打开了。
这样优秀的青年教师理所当然的要走上领导岗位。
当上高中部副校长的朱兆飞,一方面如履薄冰。一方面牢牢记住张总校长在谈话里说的“用心就行”这极其显然而又极其深刻的话,他一直认真践行着。
有心者事竟成,朱兆飞又在教书中出成果了……
兼任音乐特长班教学的朱兆飞,在特长班的同学中发现一位来自贵州印江县土家族的王康林同学,在音乐上有着相当高的天赋。朱兆飞便在音乐上专门施以“小灶”,缺什么补什么,差在哪里就攻在哪里。尽心尽力地让这株音乐苗子日益地茁壮起来。2005年8月,赴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大赛中,一举获得少年组演唱一等奖。头角崭露,就立马被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免试录取。
朱兆飞借用张总校长搭建的西山孕育人才的平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起一颗希望之星!日后,还要塑造“繁星”一片……
更新时间:2015-11-06 16:35:16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