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第三节 到了西山,才找到了感觉
高中部的校长是喻勇。
高考后,高中部校长喻勇接到了报告:2006年西山高级中学高考本科上线192人,其中统招167人,单招25人,600分以上15人,理科最高655分,文科最高632分。王海瑞被上海交大录取,陈韦被中国人大录取……
骄人的成绩,使得西山学校高中部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各届高度评价西山,家长们也纷纷把目光聚焦在西山。2006年的7,8两个月,前来西山高中部就读的学生超过任何一年,仅高考复读班就超计划,满负荷的编就了四个大班,高一学生又突破了千人……
学生多了,志向又各有不同,西山高中部为了适应学生攻读的方向,顺应大形势地设立了特色班,因此2006年的高中部除普通高中班外,还设立了艺术高中班,武术高中班,职业高中班,高考复读班等。又因为有部分高中学生有出国留学的愿望,因此又特设了外文高中班和出国预备班,还专事聘请了外籍教师。
多层次,多门类,多学科的专业班把西山高中部装点得色彩纷呈。同时,也给高中部数百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2006年7月中旬,在西山学校一次中层以上干部行政例会上,总校副校长兼高中部校长喻勇向总校长张文彬、常务校长林峰以及在座所有中层以上干部汇报了2006年度高考情况。言说在入围本科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涌现出一批高分考生,其中王海瑞以655的高分,陈伟以632的高分名列榜首。但经过谈话,这两位达到北大、清华录取线的考生,都流露出不想选择北大、清华的想法。略停顿了几秒钟之后,继续说道:作为高中部仍然都希望有条件进入北大、清华就读的考生尽可能填报北大、清华的志愿,就目前来说,还想做做工作。
总校长张文彬听了,点点头,表示同意喻勇的意见,但没有给喻勇施加任何压力。
两天后,北大招生人员果然看中了王海瑞和陈伟这两位高分考生,分别打来电话征求志愿。正在游移在北大和人大之间的陈伟接到电话后,不慎流露出有意选择中国人民大学的意思。北大的招生人员听后,很快放下电话。
喻勇知情后,再次做了陈伟投报北大的思想工作,陈伟终于同意投报北大,喻勇立刻电话寻找北大招生人员,但为时已晚,北大面对陈伟,已关上了“校门”。
视学生前程如命的喻勇深深地叹了口气,缓缓地步出校长室,步步下楼,走过塑胶操场,立在高处,远望起伏如浪的群山。此时,想起了总校长张文彬的重托,想起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想起了这长长四十多年走过的路……
湖北十堰的竹山县,因为自古至今的贫穷,让世世代代的竹山深藏于湖北的一隅。然而有一天,有专家在竹山县发现了一种叫绿松石的矿藏。专家说,就目前来说,整个地球只有竹山和墨西哥国藏有这种宝矿,于是,竹山因为有了绿松石,受到了美国和其它一些一些急需绿松石的国家青睐。
1963年,喻勇就出生在深藏绿松石的竹山县。
奉“天道酬勤”为座右铭的喻勇,从小学到中学,不敢一餐贪吃,不敢半日贪玩。为了快快就业,让穷苦的家庭得解放,喻勇硬是从书本中拼出个中师毕业。走上教师岗位后,又相继拼出个大专中文专业毕业和华师大函授单科毕业。取得双学历的喻勇回到了母校竹山二中教学语文。在语文课堂上一站就是九年,九年中,喻勇教的班级,成果频出。全班学生语文成绩普遍上乘,范文常常见诸于校内外有关刊物。有一年,十堰举行全市各县区中学作文大赛,第一名的获得者就是喻勇的门徒。特别引为公众注意的是,喻勇教导的学生中高考升学率,明显高于其它。一届如此,不足为奇,连年如此,就从公众的关注延伸为各级政府的关注。省里下文需要竹山县报一个先进教师,这个名额也就非喻勇莫属了。
既是高考名师,又是省级先进教师,这就是人才了。是人才,就得用起来。因此,县里一张函调,就把喻勇从二中调进城里来,安排在县教育局。局长说,进城了,先不进机关,再到基层历练历练……局长这一说,喻勇就去了电大分校。那年头,正赶上各级官员的“电大热”,又听说电大分校来了一位年轻的名师,求贤若渴、拜师成风的各级官员们,就纷纷报考电大。一时间,电大分校门庭若市。在电大有“名师”称号的喻勇便一时间成了“师爷”。一些日子下来,喻勇很有点“官员朋友遍天下”了。
又一阵子,“选拔年轻人上领导岗位”的风刮到了竹山县,喻勇榜上有名,经过论文创作,上台演讲,民主评议,县里研究之后,喻勇又从电大分校进了教育局机关,身份是基础教育科科长。
从政了,你得考虑是否入党,喻勇当然不能不考虑,于是,喻勇进教育局机关的同年入了党。
人都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可喻勇那年却是不仅福双至,而且喜盈门。又是喻勇进机关,入党的当年,竹山县一中校长出了经济问题被罢了官。这个空缺谁填补呢?县里几番琢磨,还是喻勇吧。一个竞争上岗的优胜者,又入了党,再说原来就在学校工作,不用他用谁?
于是,喻勇就“天降大任”了。这个“一中校长”,喻勇一当就是五年。
时间当长了,总会来点什么事,喻勇的事来了……
作为一校之长,喻勇总得为学校建点功业。学校生源多了,学校事业发展了,教学楼就不够用,于是,喻勇给县里呈送了一份兴建新教学楼的报告。很快,报告得以批复,财政部门也给了建楼款六百多万元。这六百多万元在相对贫困的竹山县激起了千层浪。
喻勇作为建房单位的领导,钱一到手就宣布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但县里有个县委副书记不答应,因为这个副书记有个至亲是个包工头,这六百多万工程款就要想方设法拿到手。谁出面,县委副书记亲自出面。很快,喻勇成了这个县委副书记的座上宾,领导亲自宴请部下,言下之意,不言自明。可这个喻勇却是“招投标”三字不松口。明智的喻勇知道这口松不得,一旦松口,责任重大,他既不敢也不愿意去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县委副书记见喻勇敬酒不吃吃罚酒,大为发火。没几天,就给喻勇递过来一双“小鞋”,让喻勇回到教育局当纪检组长。
这双“小鞋”表面上还很光鲜,谁看上去都说好,只有喻勇心里明白,这双“鞋”穿不得,穿上去了,路也就走不动了,连路都走不动的鞋,哪能随便往脚上套?于是,喻勇口头上没说什么,也算是应承了,但暗地里却拒不上任。在已被免去一中校长职务,又不去教育局上班的空档之中,喻勇想出了一计,那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正在那关键时节,中国教育报和有关电视节目中都打出了福建西山学校的招聘广告,离开竹山,离开湖北,远去福建,这就是一条大路。尽管当时远在广东、上海、以至辽宁大连的同学朋友都向喻勇发出邀请,但喻勇还是明确对他来说只是一张“白纸”的福建西山,作为自己的投奔之地,因为“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章,也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
正当县里催促他尽快到任的时候,喻勇声明自己在例行体检时发现自己得了一种“慢性病”,而且“病情”不算轻,他得去治病,因为得的是慢性病,治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至少时间得长……
人家有病了,还不让治?那就让喻勇治病吧。于是,喻勇就三步当成两步走,赶快到福建西山“治病”来了。……
让喻勇一万个没想到的是,他不但与西山学校缘份不浅,而且与创办西山学校的张文彬也甚是投缘,他到西山报到仅仅4天,总校长张文彬就要喻勇去当初中部的校长。初来乍到,就去一个庞大的初中部当一把手,把喻勇吓得不轻,这一吓,还把他吓回到湖北去了。但张校长这边却是不松口,且还几次电话催促,要他快快返回福建到任。
必是缘份所至,喻勇为之珍惜。张文彬校长视人才至上,特别是尊师重教的精神,让喻勇印象深刻。他觉得,跟着这样的民办教育家去发展民办教育事业,是摆在他眼前的一条闪光的大道,这条路他应该走。十几天后,喻勇果断驱车福建,再次走进西山。这一次重走西山路的步伐,是前所未有的坚定。
初中部校长的位置一坐就是两年。
2005年6月,总校长又把喻勇调往高中部任校长。
不久,总校长让喻勇担任全校分管教学工作的总校副校长。
喻勇人前人后都说:是西山学校让他找到了奉献教育事业的美好感觉!
更新时间:2015-11-06 16:33:41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