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园 | 小学部 | 初中部 | 高中部 | 职专部 | 校园新闻 | 武术特色 | 艺术特色 | 体育特色 | 足球特色 | 西山课堂 | 文艺汇演 | 家长课堂 | 专题 | 班班通
当前位置首页 > 海纳百川 > 第三十七章 第一节 家事不如学生的事,亲情还有学生的情
第三十七章 第一节 家事不如学生的事,亲情还有学生的情
    那年春节一过,陈正启就像逃荒一样,从湖北恩施市宣恩县侗族乡车来车住地奔波了一星期,才来到了陈正启心目中圣地一般的福建西山学校。到校门口时,见到每个字都如斗大一般的校名,陈正启恨不得屈膝就拜,千山万水呀,而今还真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东南富省福建,还真到了名声日壮的西山文武学校。
    不是逃荒胜似逃荒,长年在自己家乡宣恩县侗族乡民族中学教英语的陈正启,一头扎在了讲台上,一个月才领四百元左右的工资,七扣八扣,到了手的还不足四百元。上有因患风湿病瘫痪的老母和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兄长。下有一儿一女,上学的要花学费,不上学的要一日三餐。自己就是把西北风当粮食,把省下的那一份全给家里,家里也是撑不住哇。无奈何,靠不了神仙皇帝,只能靠自己。当他从中国教育报上看到福建西山学校的招聘教师启事,且从中看出这个学校的待遇将几倍于民族中学的收入时,陈正启口中不断地念念有词:有救了,有救了! 
    前几十年的学校里曾盛传一句顺口溜,叫做: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今世道变了,国家政策开放走向世界了,学校里又有新的顺口溜,叫做:数理化不可少,ABC更重要。当年以高材生的骄傲姿态走出湖北教育学院大门的陈正启,知道以自己扎实的外语功底,就足以有勇气走天下。于是,他一件行李、一张车票单枪匹马地闯东南来了。
    西山学校十分慈爱地张开双臂迎进了远道而来的陈正启,正规的试讲,严格的考核之后,陈正启如愿被学校录用。当陈正启知道自己被西山学校录用之后,无异于科举时代的举人中了状元,内心里头自己给自己披红挂彩,敲锣打鼓地给自己送着大红喜报。
大凡可珍惜的,都是来之不易的。陈正启打自录用之日起,就像牛一样地勤恳于他的班级、他的学校。

    当年,陈正启带的班级就成了优秀班级。
    再一年,陈正启自己了成了优秀教师。
    从此,陈正启带的初中毕业班上高中的总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妻子吴菊英接来西山了,小儿子也在西山入学了,就留下十五岁的女儿住在老家的民族中学。而自己离开民族中学了,就把学校给的住房退还了。把那虽然不值钱然而都是一应俱全的家当,租了一间房,统统塞进了那间租来的屋子里。却没料到,那租来的屋子由于电路老化,就在2003年的中秋节那天晚上,老化的电路起火了,又没人救,那火烧了半个晚上,不但房子烧塌了,而且把那一屋子的家当烧了个精光。那屋子家当虽然不名贵,却也是夫妻俩半辈子的积攒,一说没就全没了,就连一本当地使用的存折,也在大火中成了灰烬。家具衣被是不复存在了,就是一本存折,还得去报失补办。失火了,家烧了,也算个大事了,按常情常理也得回去料理一下,可陈正启带的是毕业班,要想把一个毕业班带好,带出息,确保中考率,有太多的事要做了,稍稍一排队就是一厚叠的计划,哪一项都落不下来。自己回不去,但总得有人回去料理呀,无奈何,只有让妻子吴菊英辛劳一趟了。
    宣恩县侗族乡,山重重水重重,过了一垅又一垅……
    火车、汽车,几乎有一个星期在路途上奔走的吴菊英,想起多少伤心的事。打自嫁给陈正启,生了一对儿女受了多少罪?当年在民族中学,正启的那点工资堵塞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钱窟窿,堵不住了,就这儿“漏”了,那里“破”了,日子总也过不下去。自己没个工作,在家又多张嘴吃饭,也就主动到民族中学食堂帮忙侍弄饭菜,天天忙活,却没得拿一分钱的工资,就图一口吃的。为了那三餐饭,没少累着筋骨。
    眼看着正启那点收入撑不起一个家,吴菊英是哭过几回回,才让正启上路寻觅西山而去的,谢天谢地谢校长,西山总算没把正启当外人,二话没说也就收留了他。一些日子下来,不但正启稳住了脚跟,就连自己也进了教工食堂做厨工,不但糊了自己这张嘴,还每月千儿八百地拿。正当日子有了些起色,老家的一把火又把多年辛劳置办的一屋子家当给毁了,还得自己跑个大老远地收拾这残局。
    路途上的吴菊英一路想一路落下伤心泪……
    还差里把地才到民族中学,可女儿早在路上等候妈妈了。
    听说妈妈要回来,女儿天天到路口边守着、候着。昨天等不着就今天等,今天再等不着,就明儿再来等……等啊等啊,一连等了六天,才把妈妈给等着了。远远看见妈妈,就撒开腿冲过去,一把抱住妈妈,哇哇地大哭:“妈呀,妈呀!你可不能把女儿一人丢这里啊,我要跟妈妈到福建,到福建……”
    吴菊英也紧紧抱住女儿,一任那泪水长流,哽咽着说道:“女儿啊,弟弟已去了福建,你要再去,开支就大了,吃饭可省着吃,可学费咱就交不起那么多。你熬一熬,住在民族中学虽苦虽孤单,但花不了几个钱,妈知道女儿苦,但也知道女儿懂事。再熬过两年,等爸妈把钱多挣一些了,再把女儿接去福建,啊……”
    女儿不再说什么了,但女儿的泪就流得更凶了,她知道妈妈这么一说,这次又没任何希望去福建了。
    爸妈没钱,自己就得远离父母、弟弟,就得孤单,就得受苦,唉呀?!这钱呀,突然间,小女孩发现自己恨上了那阻拦自己去福建的钱……
    吴菊英看了看,那一堆由自家家当烧成的灰烬,心里默默地祭了自己和正启多年付出的血汗,办理了已毁去的存折。又几十里山路的去看望那动不了、治不好的婆婆,塞给婆婆足够她老人家过上一年所需的生活费,再看了看疾病缠身的兄长和可怜的嫂子、侄子,又给上了一点心意。
    该回了,现如今只有福建西山才是家,才是投奔之地。
    该回了,扬了扬手,可女儿不依,几次背后揽住吴菊英的腰哇哇地哭着、哭着……
吴菊英回到了福建,回到了西山,可耳畔边总也消失不了女儿那凄凄的哭声,女儿的哭声总在催落自己长流的泪水。

    回来没几天,一天夜里女儿又打来电话,话还没说出口,就哇哇地先哭出声,女儿在电话里喊着:“爸呀妈呀,我一个人在这里怕、怕,我怕呀……”
    放下电话,吴菊英就对正启说:“把女儿接过来吧,再穷该在一块穷,再苦也该在一块儿苦。”
    陈正启听了,长叹一声,垂下了头。好长一会儿,才开了口:“那就接来吧。”说了这句,陈正启抬起了头,两眼里打出了亮光,说道:“我们跟的是张文彬校长 ,踏实,你看,我们来了三年,就大幅度地给我们教师长了三次工资。张校长在大会上说了,还要继续给第一线的教师长工资,我们家的经济状况还会更好。”陈正启说着说着便停顿下来,想了想,脸上露出了笑,很是自信地说:“再撑撑两年,我们也就不穷了,都是学校给的好日子。”
    吴菊英听了这话,脸上亮了一下,很快又暗了下来,沮丧地说:“这次老家哪场火,把一二十年的积攒全给烧光了,烧没了……”
    陈正启抬眼看了看妻子,很男人地说了一句:“烧就烧了吧,老叨叨干啥?”吴菊英仍然绷着脸说:“要不是来这学校,也不至于……”,陈正启知道妻子要说什么:“这学校来得对,当时算我果断了。”
    吴菊英看了看窗外,这时,正好有几位学生说说笑笑地从窗前走过,坏心情渐渐地转了过来。看着看着,很高兴地对陈正启说:“嫁给你时,总担心你不吭不哈的,在紧要时拿不出主意来,可投奔这西山学校,你可是拿准主意,我算服了你一次了。你看看,这学校的张校长有多好,尽想着学生,尽想着教师。咱家的孩子,张校长见一次就记住了,一见面,就蹲着身子问学习、问作业。一次见到孩子在食堂吃饭,不是要孩子吃饱了就是要孩子吃好了,那个亲热却比过了孩子的叔。”
    “老师们都说:跟着这样的校长值。”说着,陈正启又停了下来,三五秒种之后又开了口:“你看我围着学生前前后后的,不就想为学校多做点事,报答报答张校长的恩情。”
    校园里传来了悠扬而动听的熄灯号。陈正启对妻子说:“你睡吧,明天凌晨你又得起早忙食堂的活。”
    吴菊英打了一个哈欠,问陈正启:“你呢?”
    “我再备备这课,明天又开新课文了。”
    房间里的日光灯熄了,可陈正启书桌上的台灯又亮了……
    又一些岁月过去了,女儿终于走出家乡孤寂的民族中学学生宿舍,欢天喜地地来到她梦幻中的福建西山学校,和父母亲、和弟弟欢乐地聚在了一块。陈正启忙在课堂里,吴菊英忙在食堂里,儿女用功在教室里。日子一天一天地平实而有序。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千古而不变。
    2005年12月的一天,年仅四十五岁的兄长因心脏静脉突然发病,而猝死家乡。噩耗传来,一时间,陈正启哀从心来,悲泪长流,已逝的兄长是他唯一的兄长,瘫痪在床的母亲也靠着这个兄长尽着孝道。而今说走就走,一走就走向九泉。日后,不但老母失去了依靠,就是自己,在家乡也断了兄长情,无依无靠了哇!
    灾来如山倒,压得陈正启气都喘不上来。在恍惚中,下意识地翻出一个旅行包,把几件洗换的衣服塞进包包。当收拾停当的时候,猛然想起自己带的又是一个毕业班,正处在关键时节,这个班的外语科成绩刚刚从劣势的状态中渐渐地转化为优势。而今全班同学读外语的热情正如同焰火一样熊熊烧起来,如若再泼向一瓢油,这股热情之火将要腾起冲天烈焰。而在眼下,正是自己寻找这“瓢油”的时候,“油”找到了,还得找准时机往下“泼”。如果在这紧要关头,自己离去十天半天,不但泼火的油无从找起,就是同学们好不容易被自己煽起的学习外语的热情之火,也要因自己的离去而导致降温,甚至熄灭。虽然这“地球”少了谁,都照常在转,但学生对外语学习热情的温度是自己调控了许久时间才形成的。这不是一个大地球,这是一个班级,让伟人去管地球,自己则应当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管好班级,自己没有让地球不转的雄心,但一定要有管好班级同学们学外语积极性的责任心。这个家还是不能回,虽然逝去的是自己的亲兄长,但兄长只是一人,全班同学可是几十人,再加上他们的家长就是一大片人。自己不能因为兄长一人而丢下很有希望的几十位学生,也不能丢下满怀希望的家长们。……想到这里,陈正启又把已放在旅行包里的衣物重新拿出来。随即又急匆匆到第四食堂找妻子吴菊英。
    见吴菊英正系着围裙,戴着口罩在食堂厨房里忙前忙后。一时间,陈正启又停下步子,难以鼓起勇气,再让妻子回去,又一次忍受奔波之苦。而且,妻子的身体也不怎么好,把悲伤和劳累都推给她一个人,总也于心不忍。
    想到妻子的健康和劳累,陈正启退回了往前走的脚步,正想转身另想办法的时候,妻子吴菊英已看到了找到厨房里来的丈夫陈正启。便开口叫道:“找我?”
    “是!,找……你,……不!不找你!”陈正启一时不知是说还是不说。
    吴菊英走上前去,把丈夫拉出食堂外,用手扒下口罩。说道:“你说实话,你想我做什么就说什么,吞吞吐吐干啥?是不是要给大嫂寄一点钱,如果是,你拿就是了。”
“不是,我是想,眼下我又带着毕业班,走了……”说到关键处,陈正启又说不下去了。

    吴菊英一听就明白了,说道:“是不是又想要我回去处理大哥的后事。行!我知道。你带的毕业班比什么都要紧,学校的事比家事要紧,大哥的后事就交给我吧。”
面对如此重情明理的妻子,陈正启心里多了一份重若千金的慰藉。

    当即,吴菊英向食堂罗主管、校总务一处王主任请了假,又一次担负着全家的重任,匆匆踏上遥遥的归程……
    在班主任和年段英语科备课组长的岗位上,一如既往的陈正启,在琅琅的外语读书声中,他的学生们却不知他们敬爱的陈老师心里承受着丧失兄长的大悲大苦。
    每当夜晚回到宿舍,边备课边想着路途上的妻子,此时此刻该到哪里了呢?有一晚正在念想着,突然手机电话铃响了,传来吴菊英说已回到家中的声音。陈正启惊讶不已,说按路程算,至少还得两天一夜,你怎么就到家了?
    吴菊英没说什么,就简单的几句话里,陈正启感受到妻子已是极度的疲惫。他怎能知道,妻子是如何的昼夜兼程……
    兄长遗体上山那天,正好是星期日,陈正启向来家实习的学生们请了两个小时假,独自往学校的后门出去,又径直向学校的后山一步步走向了密林深处……
在一处苍松昂立,荒草没身四周幽静的半山腰上,陈正启悲声放哭,涕泪滂沱的陈正启向着远方呼唤:“大哥、大哥、大哥……”

    苍松撼动了,松针迎着啸啸长风;山野撼动了,百草低垂无声凄泣;幽幽四面,哀声重重……
    陈正启面对湖北的方向,垂首念着大哥的名字,说道:“大哥,兄弟我身在东南福建,我是班主任,要面对几十位学生,我是英语备课组长,要面对几十位英语老师。我是西山学校的一名教师,要面对创校的总校长张文彬先生,面对这里的万名学子……自古说,忠孝不能两全,兄弟呀我已委托菊英送大哥上山。大哥,你就原谅兄弟了,大哥,你在咱家乡的土地上安息吧!”呼唤着,呼唤着,长跪不起……
    当晚,陈正启无论如何不能入睡,他脑海里一幕一幕地浮现出年少时与大哥一起共同在苦难的岁月里摸爬滚打的往事。他记得最多的是大哥常常带着自己去看那绕林而过的百里长溪,在那涌水而出的溪口边上,天生一个大洞。据村里的耄耋老人说:天然巨洞,口小洞大,就像一个凿了一个小孔的大篮球。千百年长流的洞水就从那小小的洞口流出,再融入荡荡百里的溪流之中。溪流中千百年不绝的娃娃鱼日里游,夜里叫,热闹着百里溪岸。溪中娃娃鱼的诞生之地,就是那神秘的巨洞。老人们说巨洞内千年百载的生存着一对雌雄娃娃鱼,这娃娃鱼的老“祖宗”不知有多大了。有说大如羊的,也有说大如牛的。竟然还有人说,那娃娃鱼老祖宗究竟有多大呢?一句话,洞有多大,鱼就有多大,早已成精,成怪了。而那个巨洞之大,足可以建造一座“宫殿”,鱼,有那么大吗?有老人说:有那般大哟,要不然,每当春天打雷,洞里的老娃娃鱼就像小孩儿的哭声一样,咿哟咿哟地传出老远。那鱼祖宗要是不大,声音能传出那般的远吗?“鱼祖宗”还边叫边翻腾着,这时,洞里鼓涌出来的水全是浑的,许是“鱼祖宗”在洞里头大闹天宫了哇!还有一景,每当“鱼祖宗”在洞里大叫大闹的时候,鼓涌而出的浑水中就必有无数的小娃娃鱼,随同浑水一同涌了出来,再游入百里长溪,最后汇入宽广的长河坝大河。这时候,百里长溪岸边的人们,就尽着欢捕捉着娃娃鱼……
    就为了看那洞里娃娃鱼祖宗鼓涌出来的浑水和鱼,听那娃娃一般的哭叫声,大哥带自己去看过许多许多回了。每当听到洞里的鱼祖宗叫唤的时候,大哥就要对自己说:“鱼神在咱村里,咱村也就神了,神仙都喜欢的村子,还受穷吗?穷不了,咱村和咱家的好日子都在前头哩……”
    但,许久许久了,村子里也没能富起来,大哥一直穷苦到四十多岁,还没看到太好的日子,就匆匆忙忙地赶赴九泉去了。
    大哥啊……
    湖北老家的“窝”烧了,湖北老家的大哥“去”了,湖北老家的希望渐渐地消失了。而在西山学校的新家又崛起了,在西山学校教的学生进步了,西山学校无限的希望激励着陈正启长夜青灯,教书育人!
更新时间:2015-11-06 15:58:01 | 阅读: | 编辑:张越
Copyright©1994-2022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热线:0591-85316863(福建西山学校)
闽ICP备10203392号-2 闽公网安备 35018102000197号
幼儿园更新统计 | 小学部更新统计 | 初中部更新统计 | 高中部更新统计 | 职专部更新统计 | 电视台更新统计 | 腾讯视频一 | 腾讯视频二 | 腾讯视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