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第三节 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把孩子送到西山
入夜了,阿根迁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已是万家灯火,万丈繁华。
在一处由华人经营的百货超市办公室里,超市老板陈通凡夫妇又在商讨年近四岁的小儿陈康正是送到当地的幼儿教育学校受教育呢?还是送回国内西山学校幼儿园受教育?他们夫妇这已是第八次商量小儿念书求学的事了。前七次,夫妻俩意见不一,妻子的意见是要让小儿就近入托入园,这样可以常常见面。她的两个孩子,在国内出生的大儿陈康毅,一直放在国内求学,远隔千山万水,难得一见,早不堪其思念之苦。而丈夫的意见是,不能因为解决思念之苦而不顾孩子的未来。在阿根廷出生的小儿陈康正,是一定要送回国内接受中文汉语教育的,而且一定要送到国内已十分知名的福建西山学校去。理由有三:一是西山学校已成为中国民办学校的品牌学校;二是长子陈毅正自从由公立学校转到西山学校就读后,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过去和今天,判若两人,如此优质的西山不可不去;三是福建西山学校位于福清境内,距离自己家乡莆田仅两市之隔,百里之地。如若兄弟俩都在西山同校求学,不仅兄弟俩能互相有个照应,就是在莆田的姑妈、舅舅们也能隔三岔五地去走一走,看一看。
丈夫陈通凡这三大点意见,妻子都认为在理,她除了在感情上舍不得之外,找不出任何一句反驳的话来。特别是第二点,对她的感受实在太深了。打自他们夫妇俩飞越千山万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创业、定居在阿根廷国之后,正在小学求学的长子陈毅正,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且又天性好玩好斗好“野”,虽然聪明灵光,但学业却在不间断的“罢课”和游玩中一落千丈。前几年好歹念上初中了,也仍然劣性不改。这孩子在那所初一至初三、三个年段的学生总加起来,还不足千人的公立学校里,居然可以三天五天的旷课,居然可以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或是津津有味地听自己的MP3,或是与邻桌同样顽皮的同学肆无忌禅的开小会。更加出格的是,居然还可以聚众、集体闯到另一所公立学校去闹事,把邻校的学生约出来“格斗”。抓捕的人来了,就一个个猫在荢子地里,让浓浓密密又宽大如扇的荢子叶把自己藏了个严严实实……真是无法无天到了极至。就这样的一种学习状况,学习成绩自然“可圈可点”。每次考试,总分为150分的语文科,能考个30、40分,大不了50分的成绩,算是托天之福了。总分同为150分的数学,景况就更惨了,考个20分,甚至是10分就阿弥陀佛了。英语科呢?那就干脆在考前约上同班的一帮子“哥们”,商定在考场上一个字母都不写。考试时间到点了,就一齐交白卷,且每一次考试都如此,屡试“屡败”,成了有名的“零分将军”,无论班主任,亦或是校长都没辙。眼看着这孩子要垮,还是当姑妈、当舅舅的一拨子亲戚,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相中了在福清市境内的福建西山学校,于是就快快转学。这一转学,居然就“天翻地复”的来了个大变样。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象那从低温冬天一下子到了高温夏天的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猛的一下窜了上去。在将近一个学年的几次考试中,都取得在公立学校里做梦都做不出来的好成绩。同是总分为150分的语文科,居然能考上个125分的成绩;数学科呢?就更可观了,期中考得了个129分,期末考再得个136分。过去常常交白卷的英语,也都一路飙升至及格线之上,而今还在上升。其它政治、历史、物理、化学这几门副科的成绩,也都在合格分值之中。以成绩排名,儿子荣获全班第二,过去倒数第二的儿子,而今“咸鱼翻身”一般的来了个正数第二,这不是“天翻地复”是什么?每当远在阿根廷的父母,听到如此佳音,真是泪流满面的高兴呀!作为母亲的她,每当听到儿子学业成绩的提升,总要给西山学校所在方向,来个九十度的鞠躬,虔诚地感谢西山学校“还”给她一个乖儿子。
而今,丈夫提出要把小儿子也送回国内,送进西山学校受教育,这主意当然没错。但自己的两个心肝宝贝都不在身边,又如何能解得下思念之苦?就为了“思念”这两个字,她曾多次坚持要把小儿带在身边,直到自己权衡再三,才渐渐的放弃自己的意见。直至第八次夫妻共议时,她才坚定的与丈夫同一个意见,同一个主张。她后来这样想,阿根廷国家再好,那也是人家的地方,这个国家的教育再优质,也是人家民族的文化。自己作为中国人,有着那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文化,人家求之而不得,自己为什么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呢?而今,自己的祖国日益富强了,多少外国人都争先恐后的学中文,学汉语,自己作为中国人,是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先权”的。这个“优先权”岂能放弃呢?再说了,长子转学到西山学校的巨大变化,不就让小儿子也“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了吗?
想明白了,夫妇俩决定,为把小儿子送进国内的西山学校幼儿园,双双回国一趟。
就小儿子陈康正年满四周岁的前一天,陈通凡夫妇飞越万里长空,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了阔别的祖国、阔别的家乡。当他们夫妇俩把长子陈毅正、幼子陈康正双双送进他们夫妇俩仰慕的西山学校时,他们对大儿子毅正说:“你现在是初三,在这个拯救了你,培育了你的西山学校里,你无论如何要念到高三。如果西山学校日后办起大学了,你就好好在西山学校念大学,念到底。”面对幼子康正时,夫妇俩蹲下身子,半拥着小儿子说:“乖孩子,在这么好的西山学校里,你比哥哥强多了,幸运多了,因为你从幼儿园开始,就走进西山学校的。乖孩子,你就从幼儿园起始,接受西山学校的良好教育吧,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啊!”
……
从此,在名城布宜诺斯艾利斯,有着一对向往着福建西山学校的夫妇;而在西山学校也有着一对想念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父母的陈氏兄弟。
更新时间:2015-11-06 07:32:27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