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第二节 从福建西山到江西西山,走进西山都是爱
江西西山国际学校矗立起来后,迎来了一大批幼儿小朋友,总校长张文彬接到报告后,爱怜之意立刻洋溢脸上。当即责成总校小学部,派出在护理工作上顶级优秀的人物,前往江西。小学部接令后,迅速召开行政专题会。研究结果,决定派出来自四川乐山地区的刘继先,呈报总校。总校长听汇报后,对小学部推荐的人选很是满意,立刻将刘继先派往江西担任护理部部长……
年仅三十多岁的刘继先,从她今日端庄的形象中,足可看出她当年的美丽。人都说,中国的川渝地区出美女,看看刘继先的形象,说这话和听这话的,就全都服气了。
但就是这么一个心灵仪表一起美的刘继先,竟然也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大下岗”中下岗了。
下岗后的刘继先哭过,失望过,彷徨过。然而,当年从小学一年级读书读至高中毕业的刘继先,立志不能浪费当年国家给自己整整十二年的教育,坚决要在荆棘丛生的再就业生涯中,靠自己的打拼走出一条生存之路来。
重新站立起来的刘继先,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更重要的是自己永恒的勤劳,挣扎着办起一间服装店。但素以心地善良著称的她,总也无法想象“奸商”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从商了就一定要奸?不奸就无法把从商的路走下去?无论商场上如何的风云变幻,她坚持以自己的本分开好这个服装店。
顾客来了,想给孩子买一套较高档次的衣服,刘继先拿一套最好的,孩子试穿后,觉得还不错,正想掏钱买下,刘继先却说孩子穿上这衣裳倒是好,只是稍稍嫌紧了一点。如再过三五个月,或是半年,孩子就穿不了了。那孩子的家长一听,觉得有道理,衣服也就不买了。刘继先说了大实话,但生意却是丢了。然而她坚决不改,下次顾客来了,照常给人家提建议,出主意,亦或是为顾客省钱。由于她在生意场上总也“奸”不起来,她的服装店很快倒闭了。
不甘失败的她再开一间饮食店,大凡亲朋好友来,她无论如何伸不出手去收钱,总是让诸多的亲朋好友吃了,喝了,还送上一盒,分文不取的送人家出店门。遇上穷苦人,她就在锅里多下料,总是结结实实的盛上一大碗,让人家吃个大饱。收费呢?主动打折不说,见那些从穷乡村来的,干脆一个子儿不收。熬不了多久,饮食店也垮了下去。
在当今“奸商“横行的世道里,刘继先断断做不了生意,连关两店之后。刘继先只好走“寄人篱下”的打工路。先是帮人家看店卖润滑油,后是去一家加油站给来往汽车加油。但三五百元的工资实在太低。丈夫老陈虽说是个国家公务员,但在欠发达的西南地区,充其量也只是千元左右的收入。自己要不努力挣一点,这家就撑不起来。女儿的成长,特别是上学什么的,还有双方家里的老人赡养、疾病治疗,那都是一大堆的实际问题。
“绝处逢生”的是,有位老乡说福建的西山学校,招收专职护理小朋友的阿姨,干好了,工资上到一千都没问题。亮了眼睛的刘继先当即决定南下。
2001年6月,刘继先走出家门了。那一年,女儿陈玉雪才三岁半。
在福建西山学校护理部,刘继先成了骨干力量了。她在西山学校真正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位置,她似乎重新回到了当年下岗前的四川乐山地区商业系统的岗位上去了,整一身的精气神。
不但找到了感觉,还进一步发挥着自己的才干。而且收入还高于自己原先的单位。她一来就把自己扎了下去,一连4年不曾回过四川乐山。
这对一个有家有儿女的年轻女人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毅力?!
家里的丈夫就让他既当爹又当娘。女儿呢?三岁半就甩给了她爹,长到六、七岁了,上了学还归她爹管。丈夫是大男人,有苦有累,想说也说不出口。女儿还小,又是女孩子,想起妈妈来,那时想在骨里,念在心里,流泪流在被窝里。在她幼儿的记忆里,母亲就是床前的一张大照片,看呀看呀,看着照片入睡,看着照片上学,看着照片读完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女儿四年级那年,刘继先已从福建的西山调到江西的西山当了护理长,这才把女儿接到江西来。从此,女儿不再看照片,而是天天都能看到一个真真切切的妈妈,从此,笑脸替代了泪眼。
从福建西山学校调到江西西山学校当任护理部长的刘继先,工作责任重了,工资也长了,今儿个,已拿上了比当政府公务员的丈夫还多的薪水。她知足了,也更拼命了,她发誓,要对得起学校,对得起总校长,对得起这份在四川乐山老家称得上高收入的工资。
培育,疼爱,保护今日花朵、祖国未来的工程由刘继先带领66位阿姨,在起步中的江西西山学校实施了。
护理员十八项规章制度,刘继先要求护理员们把每个字都放大,因为每个字都重要。由每个重要的字组成的条条款款,又该是如何的重要?!既然不容忽视的重要了,那就应该不折不扣的执行。
西山学校规定:幼儿园小班,每6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幼儿园中班,每7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幼儿园大班,每10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小学一年级每14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21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小学三到四年级每24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小学五年级每54个孩子,配一个阿姨照顾。
凡配有阿姨照顾的孩子,只要发现其身上穿的衣服不整洁,就认定阿姨没有尽到责任;甚至连发现指甲没有及时修剪,也要追究阿姨的责任。
规章制度中大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小到孩子们的内裤不允许和袜子一起洗;鞋子不能与外套一起洗……
鉴于阿姨来自全国各地,每天都必须抽出时间学习统一标准的普通话,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外语。与孩子们语言交流时,一要有纯正的普通话,二要尽量提倡用外语回答和交流。
爱心和责任使得阿姨们把所有的孩子都视同己出,施之以由衷的母爱和长辈应有的关切。许多阿姨对之孩子,不是母亲胜似母亲,对孩子爱之深,意之切,感人肺腑。
有一刚进西山的幼儿冷小洋,不会说话且还不会走路。又因出自乡村,全身上下几乎没有干净的地方,就连头发根都粘粘乎乎地绞扭在一起。他的父母家人基于何种原因,把如此幼小又如此状态的孩子送往西山?西山的护理长刘继先没有过多的去想,只是觉得孩子既然送进西山,那就是西山的孩子,走进西山的孩子就一定要把他爱护好、培养好。直至培养成才,让他走向未来。
基于这点认识,刘继先把这孩子交给来自重庆地区的田小平阿姨。这个田小平以一副菩萨心肠和超母爱的情怀善待这个孩子。这孩子不会说话,她就不厌其烦地教他说天空,说大地,说花草,说飞鸟……当田小平教了第一百遍,一千遍的时候,这个叫冷小洋的孩子开始学上了一句,半句,直至后来有了三句两句,十句八句的进步,冷小洋已从不开口说话的不正常状态中走了出来。现如今,别的小朋友说什么,他也说什么,连半句都不输给人家。
刚开始时,冷小洋不是不会走路吗?田小平就时时刻刻牵着他,从学迈步,到能蹒跚地走出一步两步,五步十步。到后来,他完全与其他活蹦乱跳的小朋友无异,人家怎么闹他也怎么闹,唱起儿歌来还硬是比别的小孩来得动听。
冷小洋走进西山之前和走进西山之后的判若两人,让他的父母家人喜极而泣,恨不能面对西山跪地感恩,说是西山学校给了他孩子第二次生命。
另有一个来自四川的孩子,都老大不小的上到五年级了,居然还几年如一日的尿床。晚上时间长,尿床倒还让照顾他的阿姨想得开。可连睡个小午觉,也照尿不误。似乎他只要一挨着床就尿,这就让阿姨费解了。于是,不间断地带这孩子去看病,看病治病的同时,只要一发现他尿床,就换洗衣裤,甚至换洗床单被褥,专为这孩子准备好若干床垫被,轮着换洗,同样不厌其烦,百洗而不辞劳苦。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这频频尿床的孩子身上清清爽爽,即使以挑毛病的态度伸长鼻子去嗅,也嗅不出任何异味来。
光是一日三餐,阿姨们就不知道该操多少心,孩子们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对偏瘦的孩子,护理部不仅要对孩子打问号,同时也对阿姨打问号。再就是特别交代食堂,多做鸡汤和骨头汤。喂饭时,细心得就像在绣一朵花,一汤匙一汤匙地把祖国的花朵给“绣”出来。还常常检查孩子们是否缺钙了,少锌了,缺啥都不行,缺了就得补上。刘继先几乎在每天的例行会议中都对阿姨们说:家长们把孩子交到西山学校来了。学校就得让他们快乐成长,快快成才!责无旁贷呀!
看到孩子们如同花园里的花朵一般,家长们几乎是感恩戴德。当众向学校表示感谢;背后呢?还想出花样给具体管孩子的阿姨们送红包。一百两百,三百五百,就像有的病号给看病的医生送红包一样。给医生送红包,是想请医生认真看好病。家长给管孩子的阿姨送红包,则是想请阿姨认真看好孩子。可学校对收红包的阿姨有硬性规定:收到红包,一律交给学校,再由学校如数打回到学生的存折中去。是哪位孩子家长送的,就打回到哪位学生的存折上去,一分也不少。就像家长给了孩子红包一样。对于阿姨们上交的红包,学校行政则要额外拿出一笔钱来“对付”这红包。凡收红包的阿姨,把所收的红包上交了,就按红包的钱款总额按百分比奖励阿姨。上交多少即按百分比奖多少,回回上交回回给奖,学校半点都不含糊。
阿姨们倒也“廉政”、廉洁,家长凡有红包来,实在无法推却的,就左手接过来,再右手交上去,既受表彰,又有奖励,光明正大的事,何乐不为?
刘继先把西山学校当成家,把阿姨们当成了姐妹。人都说,爱了学校也就是爱了自己。总校电视台频频对她采访,说她感动了西山,西山学校将记住她,回报她。
更新时间:2015-11-05 15:55:11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