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第四节 荆棘丛生办学路
在张文彬创办“西山”初期,常常半夜三更往各招生所在城区的墙上、电线杆上张贴小广告(通常人称“牛皮癣”)或是到人群扎堆的地方作一番口头游说等等,以这些最原始的宣传手法,试图就此扩大西山学校的影响力,招徕更多的学生,扩展“西山”的规模打出“西山”的旗帜。
这种小广告、小广播、小幻灯(乡村放电影前打出有关南少林西山武术学校的招生幻灯片)的宣传手法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
后来,宣传手法步步更新,特别是把视野扩展到各级广播电视、报刊等各有关新闻媒体,常常以重金请来各路记者参与西山文武学校的宣传和师生的招徕工作。
尽管在宣传手段上,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但仍然不够规范,持续性差,仍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急时“抱抱佛脚”,闲时销声匿迹之嫌。况且,“西山”也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总也无法让西山的宣传工作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机构的空缺,宣传人员的散落,宣传内容的零乱,宣传机器的不正常转动,常常使西山的宣传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曾几何时,有几个口舌如簧的骗子,风闻福建有所很有名气的西山文武学校,学校办大了,就必定有钱,有钱就可以骗。于是他们装扮成来自广州的一家电视台,钻进西山后摇唇鼓舌,他们贼胆包天的掏出所有能蒙骗的假证件、假公文、假合同。所出示的一切似乎都是“真”的,所说出来的话似乎都是“善”的,所露出来的面孔也似乎都是“美”的。善良的西山面对早已编造好的,相当高明的骗术不能不信。既然是来宣传西山的,那就请吧,考虑到西山文武学校的生源大多来自广东广州,有这么家热情有加的电视摄制组来宣传西山,大有瞌睡送来枕头的美好感觉。对方见西山已经上钩,十分诚恳也十分主动地说,看在西山是民办学校的份上,原本规定的播出时间延长一倍,原先规定的收费,减去一半……
如此诚意,着实叫人感动。于是,张文彬批出可观的一笔接待费用,派出专人专车,好茶好饭好楼房全方位侍候。
相当一段时间煞有介事,装模作样得十分逼真的广州摄制组扛着摄像机十分“敬业”地工作着。拍校园,拍师生,拍教学,拍特色武术,拍总校长访谈……忙乎了许多个日夜后,摄制组伸手向西山要了减半的收费额——8万元人民币。还另外要了西山的飞机票,人手一张,纷纷“飞”回广州。
翘首期待在电视上播出西山镜头的西山人,等呀等呀,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半年……电视上始终不见一个有关西山的镜头,那摄制组也似乎“泥牛入海无消息”。西山人不得不打电话查询摄制组的去向,经多方查询,广州那边纷纷反馈:经查,贵校所查摄制组不存在!
显然是骗局!
一场劳西山之民,伤西山之财的骗局!
像这样在宣传工作上,西山学校花了钱、受了累,然而对宣传西山毫无效果的事例却时有发生。
曾有一家国家级电视台联系了西山文武学校,电视台倒是货真价实的,拍摄也是认真的。拍摄完成了,繁重的接待任务领受了,可观的费用收走了。但回北京后,经电视台领导一审查,大笔一挥,写下 “广告味太浓,不宜播出”几个要命的字,无异于下达了死刑,整部片子枪毙了!
耗费的精力没有任何回报,西山付出的费用分文不退!
这就是中国国家宣传机构与民办学校极不平等的关系。
西山文武学校宣传工作的现状亟待改变!
另一方面,西山办学已经多年,该有一个能代表西山的既美观又极富含义的标识了,让所有关注西山的人们一看标识,脑子里就能跳出个西山来。
更新时间:2015-11-05 15:09:53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