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三节 书到学时不嫌少
验票、安检过后,张文彬拎着那小小的行李包,径直走向候机大厅的书摊前,尾随其后的李家夷紧紧跟上,李家夷知道校长又要买书了。
李家夷打自九十年代后期走进西山前后八年,无论是担任校长助理,还是校宣传处主任,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陪同校长上京城接受各有关媒体采访或参加各有关会议,每每见有新华书店或是各处的书摊,校长总要看一看,拿起书翻一翻。看着看着,这本舍不得,那册又想要,于是就常常干干脆脆地各拿上一本,只要摆上书摊的通通买。等付了钱,请售货员将新买的书打了包,才知道书又买多了,沉沉地提不动。幸好大多时间都不是一个人出门,总也有人帮忙提着扛着。新书也就如愿买回了家。
这回,走近书摊的张文彬睁大眼睛一看,嚯!别说书的内容如何,就是草草的看看书名,就让他高兴得两眼放着光。他拿起《国家·民族》,觉得国家与民族方面的知识不能不懂,买了,便把《国家·民族》这本书书放在了一边。之后,又看到了《人生成功学》,觉得自己的成败不知是否如同书里所说?买了,又把《人生成功学》叠到《国家·民族》这本书的上面。再往下看,发现还有《强者怎样诞生》、《成功的几种方法》、《人性的弱点》、《成大事就在做人的心态》、《怎样纠正坏习惯》……他把这许多有好书名、又有好内容的书各自拿上一本,通通买上。
李家夷在一旁边看边说:“校长,又是一次大丰收!”
张文彬还不甘愿,仍然选着他喜爱的书,边看边回答李家夷的话说:“我大概有的是勇敢、勇气、甚至有的是力气、志气,要说少的,就是少了这文化。文化人不是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吗?我也要补补这‘牢’啊!”
李家夷听了,不无感慨地说:“有了这点精神就很不容易了,我自己就很糟糕,工作一忙起来,就不愿去翻书。”
“这不行,书不仅一定要翻,而且还一定要看,看不懂也要看,看多了,看久了,再不懂的书也能看懂。你就别说我看书,就是看电视,我也不错过里面的知识和文化,《大宅门》多好!《乔家大院》多好!我通通看,边看边琢磨着里面的台词为什么这么说,不那么说。看完一遍不够,就看第二遍,看多了,慢慢就明白了。”
“怪不得校长平日里开会讲话,作报告,谴词用句日见长进,原来校长是如此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用这种办法治学,同样可以成气候的。”
“但愿吧,要不然,这么大的西山,这么多的学生、老师和教练,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该如何管,就不知道师生们在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我这个当校长的,就不明白该给予他们什么。”
张文彬边说边选着书,小小一阵工夫,旁边又叠起了一大摞。张文彬用双手抱了抱,沉沉重重的有好几十斤,边放到地上边说道:“家夷呀,你又得帮帮我了。”
李家夷听了,笑笑说:“我哪一回没有帮校长?每次都提得我两手酸酸胀胀的好几天。”说完又转了个话题问道:“行政楼201你那间小屋,怎么能装得下你回回买的这么多书?”
张文彬听了,用五根手指往头上向后梳了梳头发,回答说:“幸亏我遇上个乐清华,虽然她这许多年七学八学,终于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但还得学呀,要继续学习,就要不停地读书,我一个人买书,二个人读书。要是碰上个不学习、不读书的婆娘,那半个房间的书,还不把她给愁死?”
李家夷听了,很开心地呵呵呵笑着,继续侃着书的话题:“还听说校长常送书给教职员工。”
张文彬点了点头,说道:“送!当然送,一本新书看完了,在我那里就成了旧书。可对别人来说,那书还是新书,我自己看完了觉得有益,别人同样可以受益。我张文彬既不是守财奴,也不是守书奴,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应该守着,而应该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说到这里,张文彬朝李家夷看了看,眯眯笑着说,“如果你有兴趣,而且需要,我也可以送几本给你。你也应该读读我那些书,别以为你就不要知识了。”
“当然需要,当然需要!”
正说着,候机厅里传出从北京飞往福州的航班开始登机的广播。张文彬向售书的小姐付款后和李家夷提着沉甸甸的新书快步走向登机口……
九年甘苦,九年磨砺,张文彬这块钢铁,锋刃闪闪了。
九年中,张文彬不知见过多少记者,上过多少报纸,走进多少会场,发表过多少言论,激昂过多少情志。十年中,又有多少高端人物的手向他伸过来,又有多少回走进首都,走进人民大会堂,走上钓鱼台国宾馆的高贵讲台……
今天的张文彬,真有如神话中上西天取经的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之后,似乎成“仙”成“佛”,脱胎换骨了。
今天的张文彬,早已不是当年在双丰乡安然村里,撒野的小文彬,也早已不是在少林寺里只懂得舞拳踢腿的武僧团武僧了。今天的张文彬已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一位知名的民办教育家。今天的张文彬,千千万万的学子需要他,千千万万的家长需要他,国家的民办教育事业需要他。张文彬已不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社会,属于国家的民办教育事业!
今天的张文彬,任重而道远!任重,不仅仅是一个西山教育集团,不仅仅是几所西山学校,而是如何创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开辟出中国民办教育的一条新路、大路、高速路,让中国民办教育事业这个新生事物,空前地走上一个新高点,一个峰巅,要在中国民办教育这面旗帜下,真正培育出无可计数的国之栋梁、人中英杰,为国家的更加强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此之重的担子,张文彬得挑起来,扛上去,责无旁贷!道远呢?那就更无须言喻了,中国的孩子们在大中国是层出不穷的,中国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世世代代地层出而不穷,使张文彬的民办教育之路,将因此走得很远很远。
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的张文彬,却是没有在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中,享受其成,而仍然像创校初期一样,朝朝夕夕地漫步着他的校园,时时刻刻关爱着他的学生,分分秒秒想着他的事业。事业尚未成功,文彬仍须努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更新时间:2015-11-05 07:26:43 | 阅读: 次 | 编辑:张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