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幼儿园 | 小学部 | 初中部 | 高中部 | 职专部 | 校园新闻 | 武术特色 | 艺术特色 | 体育特色 | 足球特色 | 西山课堂 | 文艺汇演 | 家长课堂 | 专题 | 班班通
当前位置首页 > 海纳百川 > 第十七章 第一节 勤勉学习,力争上游
第十七章 第一节 勤勉学习,力争上游
    西山学校在快车道上迅疾发展。
    一身武艺,知识渐长的张文彬眼看着西山总校在越来越健全的基础上,开拓了江西分校,又扩张了高中部。自己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跟不上。学校大了,单是学部一级的机构就是8个(含江西分校)。仅总校后勤一处就管了七大食堂,每个食堂用膳的人员都在千人以上,高中部一个食堂用膳人数已越过三千大关。因此,学校的工作从教学到后勤,那真正是千头万绪。自己作为总校长,仅仅是一周的时间里,就有多少会议要去参加?又要倾听多少人的汇报?还要去讲多少的话?每个学年开学,还得有两千多名教职员工听你作报告,至于上级教育部门、各级政府部门的指示、任务,以及兄弟学校的交流、参观,哪一方面不需要知识?尽管自己不笨,但少时学的知识就是少,就是过日子都难。尽管旁人都在表扬自己讲话一套一套的,水平高了,理论强了,逻辑严密了,层次也分明了,但那是硬练的。嘴皮子好练,笔杆子呢!刚到西山创校那几年,靠的是“拳头”里打出的学校,就像当年共产党闹革命时,毛泽东主席讲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样,但学校发展起来了,单靠摆弄几下拳头,已经不行了,还得从拳头转向笔头才算本事,也才有希望。
    悟性不低的张文彬知道自己不能总停留在用圈圈、用图案涂花画草来代替自己不认识的字了,得要学习,快快的学习。
    从此,张文彬每有出差,甚至是短距离的外出,都要走走书店,逛逛书摊,见到既上心又上眼的,就一本一本地买下来。膝下都有三个孩子了,但总也想不起为孩子买点什么,能认得的就是书,过去少时,见到书就头疼的张文彬还日渐嗜书如命起来。
    张文彬是享受不起娱乐的,因为娱乐一花时间,二花金钱,但时间和金钱他都得花在学校建设上。真是万事难全,学校蓬勃建设起来了,业余生活却是没有了。没有了好办,电视节目丰富,边看还可以边学文化。张文彬觉得汉武大帝的电视剧就很好看,那时的汉武大帝勤勉治国,还得左抗外侵,右防内奸。一个朝代是如此,一项事业也是如此,办学校同样如此。西山学校不是还出现过张子桐一类的人么?诸如《汉武大帝》这样的电视,张文彬就一集接着一集地看,边看边学边琢磨,反复思考剧中人是怎么处理大事的,小事又是怎样对待的。就连精辟的对话,都听得仔细。
    时时律己的张文彬今非昔比了……
    他每次的讲话都在情理之中,重在服众。一次,张文彬入情入理地说了这么一番话:一名学生,对学校来说,只是万分之一;而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在西山学校,我们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百分之百!只有这样看待学生了,“一切为了孩子”的话才没有白说。西山实行的是全封闭管理,一切责任在学校,一定要有“一切为了孩子”的强烈意识,没有任何理由不尽心尽力。西山学校10000多名学生,就是有着10000多特征的喜怒哀乐;西山学校还有2000多名教职员工,更是维系着2000多个家庭的前途命运……
    他的这番话不但情感浓厚,且还有很强的哲理。
    学校办起来了,不仅要吃透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各种政策,而且还要不间断地、敏锐地看准教育行情,看准社会的需求,摸准家长们对学校教育方法好恶的脉膊,更重要的是还要迎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让他们成才……要能够具备这许多本事,不学习不行,不进步就落后,不提高就沉沦。因此,在创校并在力促学校发展之中,学习文化,增长知识,成了创校人张文彬的第一要务。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张文彬的学习秘诀就是“留心”,在兴建教学楼和宿舍楼时,他让建筑师在巨大的墙体上嵌下一条又一条有关教育方面的标语以作激励之言:诸如邓小平先生的三个面向,让孩子们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存、创造等方面的道理;鼓励孩子们自尊、自律、自主、自强和争当四有新人,做新世纪小主人方面的勉励。还有类似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以创新的高度要求自己,以创新的智慧充实自己。以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等,青少年学生必须要懂得的警言和道理,都用金色大字镶嵌在各墙体上,触目可见。张文彬常常独自一人伫立在这些高墙上金光闪烁的标语和激励之言下面,久久地看着,细细地琢磨着,从字里行间体会其内涵和含义。今天看了,明天还看,这周看了,下周还看,直到完全弄明白,能够从每一个字中解释出含义来为止。
    尤是在电视上看新闻,看电视剧,听演唱会,那更是给自己下任务:每看一集电视剧,就要收获相当于一节课程的知识,几十集看下来了,就等于上了一个学期的文学艺术课。看铁嘴铜牙纪晓岚是这样,看康熙微服私访也是这样,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以至西游记还是这样。电视剧里各个人物的道白,对话,张文彬都认认真真地听着,记着,品味着,从中获取知识。看了无数的电视剧,张文彬就犹似在课堂里上了无数学期的文化艺术课。张文彬不仅在文化知识上,以至在艺术修养上,都得以飞跃式的速度提升,同步得以提升的是他的精神境界。创校之初和西山学校蓬勃发展之中的张文彬,早已是今非昔比,判若两人,当令人刮目相看了。
    现阶段的张文彬,不仅在校内行政会议上,头头是道地讲话,头头是道地作报告。而且还在接待国内外宾客上,谈论教育问题时颇有见地。
    张文彬在接连不断地接待国内外宾客中常常纵横中外,连贯古今。他在一次谈话中说道:中国人口在整个世界是超级大国,中国要接受教育的少年儿童的数量,在世界上也是超级大国。数以亿计的中国学龄儿童和少年,单靠国家的义务教育,是难以解决他们求学愿望的。当前的义务教育问题何在呢?在2001年,国务院研究中心农村部,在部分农业地区调研并测算后发现,中央财政在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只占当地全部义务教育经费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2%;据权威人士称,中央财政占全国义务教育经费11%。换言之,大部分的义务教育经费出自于极为吃紧的县乡财政。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的差异,也使各地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说,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的比例无法确定,今年多,明年少,总让教育界难为无米之炊。
    张文彬说到这里,言明这只是一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在另一方面,中国有许许多多提前富起来的家庭,其子女想谋求另外一种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家长也乐意让其子女能在别一种学习环境中,得以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由于这两大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得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这应该说是中国教育的必然产物。因此,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扶助是理所应当的。
    因此说,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是举步维艰的,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相提并论。比如德国,早在1619年,也就是400多年前的德意志魏玛公国,就率先公布了《义务教育规定》,明确父母必须送6至12岁的儿童入学,否则政府将强迫其履行义务。在三百多年前的1717年,当时的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这无疑开了时代之先河。因为法国制定类似的法规延至1880年,而英国则到了1882年。普鲁士国国王威廉一世据说是极其吝啬的,曾被冠以“乞丐国王”的“美名”。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吝啬的国王对教育却出手大方,拨以重金扶助国家的义务教育。直到今天,德国的义务教育法成了德国最严厉的法律之一。最近德国萨尔州的7位父亲,因为子女未上学校,而被判入狱。其实,这7位父亲并未让孩子失学,而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学堂,让孩子们在家学习,但这种行为依然被认定是违法的。
    而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的步伐是艰难的,而在千百年来的私塾和家庭学堂得以发扬光大,这就是今天的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由此说来,中国的民办教育的的确确是任重而道远。因为国家将会把大批大批的学龄少年儿童委托给民办教育,千千万万的家长也十分乐意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民办教育。再说了,尝到民办教育甜头的孩子们,也将大量地走进民办学校。民办教育的担子是重的,责任是大的,路子也是宽的……
    张文彬引经据典地证明自己创办的事业,是多么的正确,前景是多么的光明。他那既有见地又有感染力的谈话,总也让他的听众钦佩不已,连连称是。总以为这位大校长学识渊博得很。他们却是不知,只读过三年书的张文彬校长,而今的满腹经纶,靠的是“水滴石穿”的自学,靠的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

    一个能在事业上海纳百川的人,在求知上也一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更新时间:2015-11-04 19:15:22 | 阅读: | 编辑:张越
Copyright©1994-2022 西山教育集团 版权所有 全国咨询热线:0591-85316863(福建西山学校)
闽ICP备10203392号-2 闽公网安备 35018102000197号
幼儿园更新统计 | 小学部更新统计 | 初中部更新统计 | 高中部更新统计 | 职专部更新统计 | 电视台更新统计 | 腾讯视频一 | 腾讯视频二 | 腾讯视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