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峰年轻而志壮,走上讲台能做报告,拿起笔能写文章,拿起刀、枪、剑、棍还能来上一段武术。走出海岛之后,他先后在多所文武学校任职,对文武学校类的教师队伍管理,特别是学生群体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到1990年代末期,他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西山文武学校不凡的魄力、巨大的潜力,以及十分光明的前景,便毅然决然地走进西山,和一大批从民办文武学校走进西山的教师、教练一起,聚集在张文彬的旗帜之下。
在西山,林峰遵从校长的调遣,从这个部门转到那个部门,从学部到校部,又从校部到处室。无论把林峰放到哪里,林峰都能勤恳、敬业地开展工作。各项工作,他都拿得起,放得下,颇得总校长张文彬的赏识。这次,张校长又再次大胆地启用他,把常务校长这样重要的职务给了他。他明白这是张校长对他的破格使用,他不得不加倍的努力和勤奋了。
一个万人云集的大校,真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张总校长在总校,他心里就有主心骨,即便有天大的事,有总校长撑着,这天大的事就可以化作小事。总校长一旦不在学校了,他就得把身上的每根弦都“绷”起来,应对着学校里的千头万绪。过去积累的工作经验要么不够用,要么不适用,现实中的工作压力逼着他去重新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借此获得启发,产生新思路,新见解,新办法。
林峰在上学国家方针政策,下学万人大校管理办法的同时,还用心的学习张文彬总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经验,特别是办学方向,把张总校长“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宗旨,在心里想了无数遍,从中琢磨出这句话的精神实质来。“琢”深“磨”透了,他在校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强化养成教育,实践办学宗旨》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动情地写道:“当你跨进西山学校的大门,就有‘一切为了孩子’六个大字映入你的眼帘;当你翻开我们宣传册的扉页,‘一切为了孩子’ 六个遒劲有力的烫金字就在你眼前闪闪发亮。‘一切为了孩子’是西山学校办学的宗旨,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追求……”林峰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一切为了孩子”,首先要接纳孩子,进而必须呵护孩子。在“要呵护孩子”这一章节中强调:一切为了孩子就是不允许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现象存在,坚决杜绝有违这一宗旨的言行。在“要关爱孩子”这一段落中,林峰说:一切为了孩子就要时时处处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全面负责,把学校办成孩子温馨的家。随后,林峰指出:要服务孩子,从中提及一切为了孩子,就必须认真贯彻安全、服务、质量这三大意识。在呵护、关爱、服务孩子的同时,当然要教育好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就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耐心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在文章的最后一个章节中,林峰提出要塑造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就是要为孩子的一切和一切的孩子。“人的可塑性”和“人的可教育性”告诉人们:只有失败的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切为了孩子”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精髓,养成教育目标的内涵是:接纳——呵护——关爱——服务——教育——改造孩子。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活跃起来之后,类似于古代私塾、学堂、书院和私立学校,悄然而起。人们常常把私立学校和民办学校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西山学校,就其性质上讲,应该属于私立学校范围,民办学校应该是一方民众或者是某一个民间团体创办的学校,才可谓之民办。有的地方,还有“民办公助”一说,而私立学校却完全依靠私人财力办校办学的。
林峰在西山学校领导层工作多年,也熟知西山学校从创办期到成熟期以及发展期等几个阶段的情况。他说西山创办期只是一方培训武术的基地,学生大多是冲着武术而来的,武术教练是主体。发展期,西山挂出了文武学校的牌子,文化学习和武术训练并举,不偏不废。
这个时候,许多希望自己的子女文武双全的家长从四面八方把孩子送进西山,西山适应了一大批家长和学生的需要,走向了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在这大转折中走马上任的林峰不敢有一刻的懈怠。